當現代照明技術邂逅千年國學智慧,景區的夜晚便不再是白日風景的簡單復刻,而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。將國學文化的精髓融入亮化工程的每一處細節,能讓游客在流光溢彩中,觸摸到中華文明的脈絡與溫度。
在園林景區,亮化工程可緊扣“曲徑通幽”的造園理念。借鑒《園冶》中“雖由人作,宛自天開”的思想,用低照度的地燈勾勒蜿蜒的小徑,光線如流水般輕柔漫延。在亭臺樓閣處,采用仿古宮燈造型的燈具,暖黃色的光暈透過鏤空的雕花,在地面投射出梅蘭竹菊的紋樣,呼應著“四君子”的高潔品格。當微風拂過,燈影搖曳,仿佛古人筆下“暗香浮動月黃昏”的意境在眼前重現。
寺廟景區的亮化則需凸顯“禪意”與“莊嚴”。以佛塔為例,避免使用強光直射,而是在塔基四周設置柔和的泛光燈,讓光線緩緩向上攀升,營造出“佛光普照”的神圣感。在寺廟的匾額與楹聯處,用準確的投光燈突出文字,讓“慈悲為懷”“普度眾生”等理念在光影中清晰可見。夜晚的鐘聲與燈光交織,引導游客在靜謐中感悟“明心見性”的禪理。
古城墻景區的亮化可圍繞“歷史滄桑”展開。用洗墻燈照亮城墻的斑駁磚石,讓歲月留下的痕跡在燈光下愈發清晰。在城墻的垛口處,間隔設置烽火臺造型的射燈,定時閃爍的燈光模擬古代烽火傳遞的場景,讓人聯想到“大漠孤煙直,長河落日圓”的邊塞風光。同時,在城墻內側投影歷史畫卷,將與古城相關的詩詞歌賦以動態文字的形式展現,讓游客在燈光中讀懂古城的前世今生。
水鄉景區的亮化離不開“水”與“光”的和諧共生。在河道兩側的廊檐下,懸掛串串燈籠,燈光倒映在水中,形成“半江瑟瑟半江紅”的美景。烏篷船的船頭安裝小巧的宮燈,燈光隨著船只的移動在水面劃出靈動的光帶,宛如“舟行碧波上,人在畫中游”。此外,還可在岸邊設置互動燈光裝置,游客觸摸時會亮起與水鄉相關的古詩詞,如“小橋流水人家”,讓參與感與文化感巧妙融合。
景區亮化工程與國學文化的結合,不是簡單的元素堆砌,而是讓光影成為文化的載體。當燈光不再僅僅是照明的工具,而是能講述故事、傳遞情感、承載精神的媒介,景區的夜晚便有了靈魂。這不僅能提升景區的吸引力,更能讓國學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,讓每一位游客在光影的盛宴中,都能與傳統文化來一場深刻的邂逅。
咨詢熱線
15819993920